集約式飼養奶牛之利潤縮水
紐西蘭研究指出,於紐澳一帶集約式奶牛場的收益不及放牧式奶牛場。
任教於紐西蘭Massey大學之教授Warren Andersor十一月下旬利用奶牛飼養研討會發表研究心得,利用棕櫚油仁飼養奶牛,此方法在紐澳一帶行不通,除非奶價為9-10紐元(每公斤產地價格),如果奶價維持在9-10紐元,集約式利用棕櫚油仁飼養奶牛將獲利不貲。由於奶牛之天性。
此報告,以一處150公頃牧場為據點,每頭奶牛每泌奶期可生產360公斤之奶脂固形物。以最大集約方式飼養700頭泌奶牛,最小集約方式飼養450頭泌奶牛。
最小集約泌奶牛群有二,一為450頭,另一為525頭,獲利最豐。至於飼養600與700頭泌奶牛群,奶價高時才有利可圖。
捷足先登之奶牛營養好 奶量高
不少酪農已體會到每回搾奶時,首批進入搾奶室之奶牛,多半泌奶量高,最後來到搾奶室之奶牛泌奶量較少。
根據墨爾本大學Brendan Cvllen教授之實驗,證明此說有科學根據。兩批奶牛間,奶量之差以奶固形物計算,可以達到五公斤之譜。此項實驗從去年10月開始,至今年(2016)三月結束。
以122頭奶牛,飼養在有水灌溉之牧草田為對象。根據六個月之飼養記錄,兩批泌奶牛奶量差別,每天為5公斤。研究人員認為造成奶量差異之原因在於牧草品質之好壞。
牧草頂端部分比根部容易消化。好草嫩草由先到之奶牛吃掉,牧草根部則多枯葉或粗葉。自動化之搾奶設備能驅動奶牛食量高及挑食好草,奶牛吃飽了好草,就調頭走向搾奶室。
122頭奶牛中,三分之二是春季出生之奶牛,三分之一出生於秋天。秋天出生之奶牛在放牧區缺草時,餵飼乾草。兩批奶牛每日泌奶量與體重未受影響。
此外,奶牛進出搾奶室及牧草區之順序亦看出此群奶牛社會性之排行榜。
進一步之實驗將於明年展開,以改善奶牛吃草之消化利用率為目標。嘗試殿後之奶牛該不該給品質較佳之牧草,提高奶量
水量不足 奶牛每日搾奶一次
澳洲不少地區缺水,因此Veronica Penfold將20天之用水,調整為30天用水,奶牛之飲用水減少三分之一,每天她只搾奶一次。如此過日,經過了十年加兩週,泌奶牛頭數從當初之280頭,逐步增加至當今的560頭。
當初,決定由每天搾奶二次,改為一次時,她以為無機會擴充她的泌奶牛群頭數,事實不然。
雖然泌奶牛頭數加倍,她仍然維持每天搾奶一次的操作方式。她認為加裝泌奶設備是一項沈重的財務支出。
去年她奶牛群的空胎率為2%。配種期為十週,其中有三週用人工授精方式配種。女牛則以自然交配為主。
每日搾奶一次能行得通嗎?她認為與奶牛品種無關。
奶價下降氣候潮濕 每日搾奶一次
Rohan Trezise因奶價下降以及氣候潮濕,將泌奶牛改為每天只搾奶一次。他擁有泌奶牛250頭。他想了好幾次,該不該減少一次泌奶。每次他看到泌奶牛掙扎走過泥濘的走道,他就感覺到像在懲罰折磨這些奶牛,像趕著這批奶牛走向地獄似地。
改為每日擠奶一次之後,效果立竿見影。以人工授精季節而言,以往每日7、8頭奶牛發情,這時每日發情之奶牛可以達到12頭。從生活方式而言,日子也變得有意義,有指望了,同時也節省了可觀的飼料。
R. Trezise希望以後他只養200頭泌奶牛就可養家了
改善了泌奶牛的健康 自從每日搾奶一日之後
Chris Griffin
與女婿合伙養奶牛,從去年開始,女牛每日搾奶一次。頭一回如此,他倆吃了不少苦頭,也學了很多乖,這批女牛腳蹄受傷,行動不便的很多,受孕率亦欠佳。
他倆將女牛另行飼養之後,情況迅速改善,女牛之健康狀況逐步好轉,奶量亦維持不墬。空胎率從18-20%改進到10%以下。
他倆原先立好計劃,預計四年後才改為每日搾奶一次的,由於奶價下調,所以從今年就實施每日一榨。
原來每公頃養3.8頭奶牛,此時改為每公頃養3.5頭奶牛。所以,又多種了些牧草。飼養頭數增為525頭,他倆有信心達到目標。
每日搾奶改為一次,牛群之受孕率顯著提高
2016.12.23
|